音頻毒品的含義
音頻毒品,英文名稱I-Doser,又名“聽的Mp3毒品”,主要通過控制情緒的α波、使人處于清醒和夢幻之間的θ波以及令人緊張和興奮的β波等各種頻率傳播,可以使人進入幻覺狀態。音頻毒品引起的情緒改變或與聽者的背景經歷有關。此種“毒品”,主要在韓國互聯網上迅速擴散。在我國某些網站論壇上也已經出現了這種“音頻毒品”的下載鏈接,并迅速被傳播。
音頻毒品的原理
在音頻附帶的“說明”中,音頻發布者介紹道,音頻毒品通過控制情緒的α波、使人處于清醒和夢幻之間的θ波以及令人緊張和興奮的β波等各種頻率,以使人進入幻覺狀態。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老師鄧紅對此解釋,當聽者在安靜、私密的空間中閉眼專注某一事情時,人的腦波和清醒時本就不同,當聲音經由耳朵傳遞到聽覺中樞時,也會激發起人們不同的情緒體驗。至于有的人聽到的是噪音,有的人聽到的是樂音,可能因為聽者生活背景、經歷不同,聲音所能激發的體驗也不同。
該“毒品”的原理是,刺激腦電波中使內心平靜的α波長(7~13Hz)以及有緊張、興奮效果的β波長(14~30Hz)等,從而引發心理變化。該網站主張說,這和能刺激腦電波、提高注意力,一度備受歡迎的可提高成績的機器原理相同。
韓國某網站2009年2月19日推出73種I-Doser MP3文件,并細分為消除不安情緒、消除抑郁情緒、類似毒品、鎮靜劑、和促進性欲等十大類別。
類似毒品的類別共有28個文件,提供可以體驗吸入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后的感覺。點擊相應文件,就傳出可以使人出現類似吸毒幻覺的10~45分鐘頻率。
在國外不叫音頻毒品而叫“藥”,它通過像噪音的一種音頻改變人的腦電波。有抗抑郁、抗焦慮、失眠、減肥等方面的治療但另一方面它有可卡因、大麻、冰等一些毒品的音頻因而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但具體也沒有法律制約。
專家觀點
對于“音頻毒品”是否有效,延世醫療院精神科教授南宮锜表示:“單方面從外部受到特定刺激時腦電波會改變的主張完全沒有醫學根據。”建國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科教授夏智賢斬釘截鐵地說:“完全是安慰劑(placebo)效應。”越是容易輕信別人的話而且敏感的人,越容易自我催眠。網站上寫道:“藥效持續的時間只是毒品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沒有中毒的危險。”但專家對此表示:“這根本沒有經過科學驗證。”
有關專家表示:“這一主張雖然像模像樣,但可信度很低。”延世醫療院精神科教授南宮锜先生表示:“單方面從外部受到特定刺激時腦電波會改變的主張完全沒有醫學根據。”建國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科教授夏智賢斬釘截鐵地說:“完全是安慰劑(placebo)效應。”越是容易輕信別人的話而且敏感的人,越容易自我催眠。網站上寫道:“藥效持續的時間只是毒品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沒有中毒的危險。”但專家對此表示:“這根本沒有經過科學驗證。”
而另據重慶晨報報道,對于“音頻毒品”,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老師鄧紅稱,當聽者在安靜、私密的空間中閉眼專注某一事情時,人的腦波和清醒時本就不同,當聲音經由耳朵傳遞到聽覺中樞時,也會激發起人們不同的情緒體驗。至于有的人聽到的是噪音,有的人聽到的是樂音,可能因為聽者生活背景、經歷不同,聲音所能激發的體驗也不同。
心理專家表示,網絡上流傳的這種“音頻毒品”更多的是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人們沒有必要特意去體驗。即使一些人聽過之后會產生所謂的“某種奇特感覺”,也僅僅是一種心理暗示作用。
更多文章